2016/4/13

【書】選擇自己人生的勇氣 - 《被討厭的勇氣》

文:陳昭賢


前幾天,一群同事中午聚在會議室吃中餐,丁丁壓低聲量說道:「你們知道小李要離職的事嗎?今天早上開會,討論到明年度的工作分配;眼尖的老鄭問台上主持會議的小李,怎麼分配表上沒有你的名字?小李笑而不答。我想他八成做完今年就要走了。」

一時間,我手上的筷子差點夾不住雞腿。「怎麼這麼突然?老闆不都幫他安排了一個還不錯的職缺?那明年部門裡的人事布局又該如何?」

花子嚥下一口飯、配了一口綠茶。「這看起來不像是突然決定的事。李老闆說他近心都不在了,最近還頻繁的把假都快請完了。」

「那你們有沒有聽說,小李之後要去哪裡?我們雖然時常在抱怨這個大環境或是公司的制度,但是為了糊一口飯吃,也不敢這樣說離職就離職。」我拿了面紙擦了嘴角的油漬。

只有自己,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我們也只能祝福小李了。」阿祥做了一個總結。

被討厭的勇氣

我們往往認為成功是有原因的,市面上眾多的成功者傳記、故事、以及成功秘訣,助長了我們的信念。而我們常常將自己的失敗,歸咎在自己的條件差、沒有本錢、機運不好、沒有貴人相助…等等的原因。當自己認為,很大部分是無法控制的,雖然無法釋懷、但是比較令人可以接受。這讓一些人變成習得的無助,不再試圖改變自己的人生。

日本的哲學家、心理學家岸見一郎,藉由一位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,分享了奧地利精神科醫師 - 阿德勒的思想。哲學家認為人是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的、我們應該專注於現在的目的,而非過去的原因;因為過去是無力改變的,但是我們可以藉由賦予過去經驗新的意義、選擇改變現在的心態,來改變未來。不過,這也會逼我們從怪罪別人的小殼裡出來、重新的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。

哲學家也告訴年輕人,煩惱多是因為人際關係而來。我們活在別人的期望裡,把世界變複雜了。當我們不再冀求別人的認同、不去包攬別人的問題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之後,就可以獲得自由。當我們有甘於平凡的勇氣、可以接受現在不完美的自己,就能接受沒辦法改變的事、關注自己可以做的事、專注而認真活在每一個當下。

人生是馬拉松嗎?

在台灣,很多人從小被灌輸的觀念,就是唸書、唸書、再唸書,考上好高中、好大學、讀完研究所、接著找一份穩定的工作、結婚、生小孩。在傳統觀念裡面總是以「五子登科」 ─ 妻子、車子、房子、兒子、銀子,來衡量一個人人生的成敗。沒有辦法達到社會價值標準,往往被貼上魯蛇(loser)的標籤、受盡鄙夷與冷落。

人生真的就是這樣嗎?我們生出來就要走同樣的路、追求同樣的目標?就像光和影是一體兩面一樣,當有第一名時,註定就會有一大票的落選者。當無法成為勝利者時,我的人生又該如何?有一部日本的廣告,讓我們重新思考這樣的問題。

人生是馬拉松嗎?


我們是否可以試圖把我「應該」做…,替換成我「選擇」做…。透過慣用語的改變,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選擇權、把人生的選擇權拿回來。當我們不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次序,別人樂於幫你代勞。我們可以做任何事、但不是每件事,選擇少數自己認為真正要緊的事,把它好好做好。當我們認為,我們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時,才有辦法改變自己的人生。

選擇自己的人生

當我們期待所有人都能認同自己、試圖取悅週遭的所有人,我們的人生就會變成自己舞台上的魁儡。當我們可以接受現在的自己,才有辦法透過重新賦予「過去的經驗」新的意義,來改變未來。當你有被討厭的勇氣,才能義無反顧的選擇自己的人生。

岸見一郎、古賀史健 《被討厭的勇氣》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