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皓是一位實習醫師,中等身材、留著小平頭、搭配一付無框眼鏡;每天除了襯衫乾淨整潔外、還會打一條領帶,配上白袍,透露出專業的風範。
小皓每天都比其他人早一個小時到護理站,在主治醫師巡房前,就已經把病人昨晚發生的情況、新的抽血數據,都整理在他小板夾上的小抄上面。在巡房後,他也都能確實的執行主治醫師交代的醫囑。
一天下午,當我在看門診的時候,小皓打電話到診間找我:「陳醫師,01床的婆婆下午變得好喘,我已經幫她換了氧氣面罩。還有需要做什麼嗎?」
「當一個病人喘,有很多不同的原因;要先分辨是什麼原因,才能針對不同的病因,做適當的治療。你先維持血氧濃度大於90~93%,幫病人做理學檢查、確定有沒有呼吸音、喘鳴聲;接下來還要立即安排胸部X光和動脈血氧檢查。」掛上電話,我嘆了一口氣,心裡想著,現在的小孩都這麼被動嗎?
答案讓我們停止思考
日本的商業顧問細谷 功觀察到近年來,日本職場上逐漸瀰漫「What型思考」的現象。他說明,「What型人」看到的是實際發生、或是眼睛看的到的狀況,往往遵守現有規則,而不加思考事情背後真正的原因,在得到答案後便停止思考。他認為我們應該藉由多問Why,來瞭解事情背後的原因、脈絡與本質。我們問問題不只是為了找答案,而是要刺激自己繼續思考、探索未知。
問題導向學習 (PBL, Problem-Based Learning),在醫學院裡面是一種教學方法。藉由提供教學模擬案例給醫學生,讓他們有機會嘗試臨床醫師鑑別診斷與醫療決策的過程。一般而言,一個教案會分做四幕,每一幕會給小組學生(約6~8位)腦力激盪的時間,爾後會分配每個人要回家尋找答案的問題,於下次上課時互相分享。
今年擔任PBL導師的時候,發現學生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,總是努力的想以腦中的知識,找出教案的解答、或是辯論誰知道的才是對的,往往會忽略教案撰寫老師精心設計的學習重點。因此,我嘗試導入問題激盪的概念,建議在限定的時間內,盡力提出問題、而不能試圖回答。以結果而言,討論的範圍擴大、而且不限定於已經學過的範疇,而整理後的問題不僅涵蓋了學習目標,還找出了許多有趣的議題。不過在幾次的練習下,還是有些進步的空間:
1) 通常五分鐘左右,就提不出問題了2) 聽到問題,不去回答真的很困難。
更出色的問題
透過提問可以促進我們的思考、提出創新的想法。若是一個好問題,能讓我們在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,問出更多的問題,帶給我們改變世界的力量。問題有很多種,除了常見的5W1H (What、Who、When、Where、Why、How)以外,還有開放式、封閉式、假設性、暗示性、反問…等等很多的問法,這些問題是否都能帶給我們創新的力量?
華倫•伯格(Warren Berger)是美國一位關心創新議題的記者。他認為要提出具原創性的想法,雖然沒有公式、但有模式可循;他提出了「為什麼
– 如果 – 如何 (Why – What If –
How)」架構,在三個不同的階段,要問不同的問題、也分享在各階段需要具有的心態與技巧,能夠讓思考創新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更佳的順利。
在要求學生標準答案的教育體系、或是避免員工衝撞體制的企業氛圍中,並不鼓勵我們問問題。但是,懂得問問題,可以讓我們從平凡攀登到頂尖;也可以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,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。要問出一個好問題,不在於有聰明才智、好的技巧、或是私傳祕笈,只要練習再練習,問夠多的問題,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值得自己追尋的好問題。
就從問問題開始
問問題可以是一個很有力的思考武器,是讓我們可以打破現狀、促進變革的一項工具。我們天生就會問問題、但是要問出更出色的問題(more beautiful question)則需要訓練。不知道如何思考,就從問問題開始吧。
華倫•伯格(Warren Berger)《大哉問時代》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