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收到報名成功的通知信的時候一整個鬆了一口氣,沒想到一場250名、開放報名24小時的活動,竟然在三分鐘就已經額滿,還好十點已經坐在電腦前面了。一個半月後,真是慶幸自己有記得準時報名。
短短四個小時的演講,簡單歸結三點心得。
問題需要被解決,而不必事事追求真理
「我是對的,不代表你是錯的」Alex老師用一句話歸結想要好好解決問題時的重要心法。在自然科學的訓練以及台灣追求標準答案的考試文化的薰陶下,遇到事情總是會習慣貼上對或錯的標籤,希望自己總是能站在對的那一邊。不過出了社會以後發現許多事情,依據不同的價值觀、立場、文化、情境...的不同,就有不同的答案,其實真理就像水一樣,隨著不同的容器,有不同的形狀。
當想要與人對話、或是談判解決問題,假若只是據理力爭、就算證實自己是對的、對方是錯的,對方也不一定會依照你原先期望的去做、問題還是留在原地。更何況這對錯,往往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出去的,有時候從對方的角度看過來對錯還不一定是一樣的。若是想辦法交集兩方的利益(Interest)、我能解決我的問題、你也能解決你的問題,雙方就比較能接受、也能夠依照約定來進行。
「我是對的,不代表你是錯的」提醒自己談判的時候不是據理力爭、而是要好好檢示所作所為是不是有助於解決問題。
限制自己的是你的想像力
在談判之中,你擁有的BATNA(最佳替代方案)和WATNA(最糟的下場)代表你在談判之中的弱勢與強勢;而這個你所想得出來的替代選項(Alternative Choice),決定了你的BATNA和WATNA。當你到泰國街上想買個可愛的木雕大象回家當紀念品,或許發現隔壁也有賣類似的木雕,讓你有了BATNA(到隔壁買)可以跟老闆周旋、而WATNA或許就是空手而回。Alex老師分享一個在哈佛進行的一場演練說明了BATNA的應用,這是一場嬌生(Johnson & Johnson)與默克(Merck)爭奪Remicade這個藥的經銷權的案例。簡單來說,這是一場贏面不大的談判,而且對方在一開始就放話說拉倒也沒差(I have nothing to lose)。當然我相信參加哈佛談判學程的專家們一定對於BATNA和WATNA瞭然於心,不過最後Alex老師竟然藉由提出一個替代選項同時增強了自己的BATNA、也削弱的對方的WATNA,取得了驚人的成績。
當沒辦法想出夠多、夠好的替代選項時,特別是在比較複雜的情況,當然就不會有夠好的BATNA(替代選項裡面最好的),在談判時就會趨於下風。所以就算瞭解了什麼是BATNA和WATNA,也懂得如何操作,在生活中也要增加各種經驗、努力練習思考各種替代選項,當想像力可以帶給我更多的替代選項,我就可以擁有更強力的BATNA(最佳替代方案)、以及更好的談判結果。
生活總是在混亂中,還是需要作出決策
在四個小時的最後,有一個交換卡牌的遊戲。每一組(15人)有15張牌(共4色27種牌),不同種類的卡牌對每一組有不同的計分規則,對我們來說藍色卡牌算100分、綠色算50分、紅色/黃色都30分;對另一組而言,黃色或許是300分、藍色50分、綠色/紅色30分。在5分鐘組內的討論以後,接下來的15分鐘,可以跟會場其他的19組交換卡片,來獲取自己最高的分數。看來規則簡單的遊戲、卻有很多的問題,要跟誰換?有誰會願意跟你換?要拿什麼換甚麼?我們看著四色卡片的名字,忽然發現每種顏色的卡片種類似乎不一樣,藍色10種、綠色/紅色7種、黃色3種,那或許每一組的最高分或許不是100分,黃色最高的組別或許會比100分還高?我們是不是有機會一張換多張?這一些推斷或許過於腦補,需要進一步的資訊來校正,不過就給了我們一些線索,讓我們擬定有機會一換多的基本戰術。隨著進行中,蒐集到其他組的計分規則也證實了我們的推斷,後來我們發現某些顏色特別搶手的情況下,也順利的以一張卡片換到多張藍色卡片,最後獲得第四高分的結果。
生活中也往往是這樣的情況,我們常常處在資訊還沒有完全明朗的情況下就需要採取行動,有一些資訊是清楚的、有一些是推斷出來的,這時候依靠的就是平常訓練的各種能力、同時也只能邊做邊改,儘量獲得較好的結果。在混亂中做決策和行動,就是我們日常的修練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