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4/9

【書】清掉垃圾,讓人生自由 - 《丟掉垃圾,從此脫胎換骨的人生整理術》

文:陳昭賢


上個星期,在等車的時候,和朋友花子聊到附近要新開一家Costco

Costco的東西,分量實在太大了,我家裡只有兩個人,有時候都要兩三個月才會用得完。之前,我為了避免家裡的東西太多,會儘量避免購買有重複用途的東西。假若買了一條牛仔褲、我規定自己要丟掉或回收一條牛仔褲,以克制自己的慾望。」花子邊說、邊翻閱了Costco的折扣特刊。

「買大份量的,總是比較便宜。上次在PC-home買一箱衛生紙,一口氣就省了兩百多塊;雖然多了點,不過畢竟是消耗品,還是會用完的。不過,說到東西,從大學開始,搬了三次家,倒是一次比一次多;上次過年前打掃,似乎覺得比去年又多了些。話說最近,發現我家附近有一家摩爾空間,說是專業的個人倉庫,一個月只要幾千塊,就可以讓家裡的空間更寬闊。」

「雖然買少一點,確實是貴一點,不過你就把它當作是保管費嘛。你這樣為了省一些小錢,家裡堆了還用不到的東西,另外還去租個人倉庫,不是本末倒置嗎?我最近覺得,生活必要的物品,其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多。

物品反映我們自己


每次在清掃家裡,總是納悶,這麼多的東西到底是怎麼來的?布魯克斯.帕瑪(Brooks Palmer),是一位囤積物的清理專家、也是一位喜劇演員。他認為,物品本身是中性的、沒有絕對的價值,付與它價值的是我們。我們緊抓著各種事物,希望這些身外之物,能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;殊不知,我們本身就是自給自足的。

這些東西,因為在某個時間點和我們有所關連,才會進到家裡。或許是為了建立自我認同、回應社會或他人的期待、依附著過去的記憶、或是對未來未知的不安;我們執著這些擁有的物品,在身邊建築起一座城牆,逃避對於改變的恐懼、或是假裝改變沒有發生。但是這些東西,現在對我們已經失去價值,繼續留著,也會成為束縛,阻礙我們達成設立的目標。

我們所擁有的物品,環繞著我們成為我們的環境,而這些環境成為觸發物、引導我們的習慣。每天處在同樣的環境,卻期待出現不同的結果,是不切實際的幻想。環境雜亂,容易令我們分心;整齊清潔,心靈才會澄淨。假若試圖要改變自己,先改變環境、建立正向的觸發物,才能事半功倍。

丟掉垃圾,整理人生


我們所擁有的物品,可以分為三個層次:不需要的、需要的、不可或缺的。我們不僅要清理掉不需要的物品,最好只留下不可或缺、喜愛而能帶給自己快樂的物品。我們可以透過問自己問題,例如:「我需要它嗎?還是丟了也沒關係?」、「它是不可取代的?」「若重來不曾擁有過?」…,思考清楚、釐清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。

我們只需要不可或缺的物品


日本知名的整理諮詢顧問近藤麻理惠,提供希望依靠情感決定的人,簡便的檢驗標準 怦然心動」。將物品一個一個拿在手上,經由觸摸,細心感受,只留下令自己心動的東西,丟掉不心動的東西。當這樣物品,是和現在的自己有所連結、引起共鳴,才能誘發心動的感受;若是物品充滿的,是對過去的依戀、未來的恐懼或是他人的期待,則應該斷然的割捨,否則終將成為自己的束縛。

我們擁有的東西,是心靈的寫照,可以透過擁有的東西,來瞭解自己的內心。整理東西,也是修行的一部分,就像以前練功「由外修內」,我們也可以透過丟掉垃圾,來進行人生整理術。我們必須先丟棄,已經對自己失去功用的東西,才能在心中為新的改變、或是機會留出空間。

清掉垃圾,看見真心


我們往往以為自己看到的是事物的本質,但常常只是為了掩蓋恐懼的幻象。清掉不必要的物品,讓我們逐漸可以看清「現在的自己」、正視生活的全貌;藉由清掉垃圾,我們可以掙脫束縛、讓人生自由。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