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4/2

【書】時間,不是最好的策略 - 《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》

文:陳昭賢


 學弟小吳最近開始準備證照考試。幾天前,他開始請假,到圖書館唸書。中午一起到附近的摩斯漢堡、簡單吃個米漢堡後,他下午又回圖書館再接再勵。


 晚上,我們前往附近韓式豆腐鍋的路上,小吳道:「猴哥,我今天下午好廢喔,加起來翻不到10頁,看來晚上不能去打球了。」

 「中午的時候,你不是說早上進度很好,每個小時平均讀15頁,今天預計總共要念100頁?」

 「是啊,不過下午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,我們平常在看Kaplan-Meier Survival的時候好像都不太對;只看兩條線有沒有分開,這樣太危險。」小吳自顧自地就說了起來。


 「那個等一會坐下來再慢慢聽你說。回到你的讀書計畫,你中午提到,每天要有100頁才看得完教科書;不過依照現在的進度,這個計畫不太可靠。看來要嘛加長你的讀書時間,還是要考慮跟我一樣,把時間投注在出題比重高的單元?留一些時間做消遣的休閒活動?」

人不是電腦

 一般而言,我們總是認為時間是線性的,習慣計算平均的產出、相信花了多少時間,就會有相對應的收穫。但是我們的經驗,遇到的往往不是這樣的情況,當一天開始以後,各樣急迫的事、不管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,就像是在打地鼠般,一個個冒出來爭取你的注意力;而我們的身體狀況有時候也不配合,在重要時刻無法集中精神、沒辦法有預期的表現。

 在神經領導力研究院(NeuroLeadership Institute)的喬許.戴維斯博士(Josh Davis, Ph.D.),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,人作為一種生物,運作方式不同於機械或是電腦,沒有辦法長時間維持一貫的效率水準;但是若能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,就有機會達到超越平常的生產力。

 人一天有24小時,但是能夠全力以赴的時間大概只有兩個小時。若是能夠透過  1) 把握每個決定點、2) 管理心智能量、3) 引導注意力、4) 配合生理狀態、5) 調整工作環境,創造出高效能的兩個小時,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。這樣一來,除了達到優秀的工作成果外,還可以平衡生活中的其他面向,而不是讓工作侵蝕掉所有的時間。

還是清晨最好

 不過若是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,沒有時間上的限制,清晨似乎天生是一個好的策略,容易持續、累積。一位平凡的上班族,林美華,透過她超過連續400天早起寫晨間日記的故事,告訴我們清晨時間的力量。



 時間管理的暢銷作家蘿拉.范德康(Laura Vanderkam),鼓勵我們善用早餐前的時間。她認為生活不管再忙碌、早一點起床、經過稍微的規劃,在上班前總是有辦法擠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,而清晨往往是最能自由支配的時間。其他的時段,常常會受到工作、家人的干擾,就算有了時間,意志力也早就消耗殆盡。鐵人三項的教練葛鐸‧拜恩(Gordo Bryn)說:「你要逃掉下午4點的運動總能找到理由的,而且一定是一個好理由。」
 
 清早起床後的時間,最適合留給「重要卻不急迫」的事,是常被我們忽略、卻也是和我們個人成長息息相關的事情。或是,可以好好的想一下,什麼事情才是對現在的自己「真正最重要」的事,也就是今天打算要全力以赴的事情。不過,若是沒能先計畫好、養成習慣,時間也很容易在收發E-mail、滑手機或是張羅家人的事物間消失不見。

效率,是人類最好的朋友

 對人來說,投入更多的時間,並不是提升成果的好策略。透過神經科學研究,將刀磨利,將刀口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、在最有生產力的兩個小時達成預期以上的成果。這樣一來,不僅可以做得更多、兼顧生活的平衡,也是符合生理限制的可行時間規劃。

喬許.戴維斯(Josh Davis)《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》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