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10/31

【書】拖拉作為人生的動力 - 《拖拖拉拉,人生照樣精采》


晚上12點了,早上7:30晨會報告用的Slide才做了5張。明明兩個星期前就已經拿到期刊選讀的文章,就是提不起勁來準備。最後僅僅睡了三個小時,勉勉強強在最後一刻完成一次還過得去的報告。事後告訴自己,下次一定要提早準備,這樣真是太累了。但是兩個月後,同樣的故事還是一再發生。


拖拉作為人生的動力

拖拉就是沒有按照計畫進行並完成希望或是應該做的事情,在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中是意志薄弱的表現。每個人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時候,事後令人懊惱、總想改掉這樣的壞習慣。

管理學大師史蒂芬.柯維(Stephen R. Covey)曾提到一種「第二象限時間管理法」,強調以重要性取代急迫性的時間使用方式。一般時間匱乏的人,會因為「隧道效應」與「認知頻道稅負」的影響,忙著到處救火、完成急迫的要求、及處理各種突發的狀況,時常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。在現代的社會中,總是有做不完的事情,就算努力提升工作效率,若處理的都是急迫的事情,犧牲掉的就是第二象限中類似長期規劃、自我充實、人際關係的建立、價值觀的澄清…等和生活品質有關的事項。荒廢這個領域,將使第一象限擴大,使我們陷入更大的壓力與危機之中、疲於應付。



但是利用拖拉人的特性,或許可以搭配「第二象限時間管理法」來提升生活的品質。約翰.培利(John Perry)在書中告訴我們,身為一個拖拉人有一個額外的福利:「有時候工作清單上明列前茅的重要工作會忽然…消失無蹤」,這就表示這些事項就是屬於第三象限。而一個有良心拖拉人總是會懷著愧疚感在最後一分鐘、趕在「絕對、最終、不可能再寬限」的死線(deadline)來臨前完成第一象限的工作。區別第一、三象限這種對一般人相對困難的事情,對於一個拖拉人而言,似乎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。接下來,只要能夠將拖延第一象限工作多出來的時間與精力,引導到第二象限而非第四象限的話,這樣的人生不僅可以成就很多事情、還可以達成偉大的成就。

        下次當有重要的工作卻遲遲不想動手的時候,或許不用再努力擠出所剩無幾的意志力,而是接受自己的壞習慣,將它轉化為推動人生前進的動力。

約翰.培利 (John Perry) 2012《拖拖拉拉,人生照樣精采:史丹佛教授給拖拉人的成功提案》,蔡惠伃譯。台北:臉譜出版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