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8/31

【演講】成功者絕對不提的人生選擇,謝文憲



選擇與捨得

人生就是在有意或無意間的一連串選擇。我們或許做了自認為最好的決定、或許放棄了它交給別人幫你決定、或許在否認中做了不做的選擇,這些選擇造就了我們的一生。就像是在吃到飽的火鍋店,多吃一盤的雪花牛肉片,意味著必須放棄甜點的霜淇淋聖代,或是吃完聖代讓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腹脹不舒服。做了這個選擇意味著放棄另一個選項,或許決定後還不甘願的認為別的選項比較好、抑或是認定兩個選項都要達成,每個選擇背後其實都隱含了不可逃避的機會成本。

機會成本不是具體存在的成本,而是我們失去的機會。當我買了一杯小七的冰美式,我就沒有辦法用這筆錢買兩包可樂果,機會成本可以是這兩包可樂果、可以是兩罐曲線瓶的可樂、或是一盤微波即食的佛蒙特咖哩,機會成本需要我們的想像力,因為它是我們從來沒有擁有過的東西或機會。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上老掉牙的議題,但是人生選擇背後的機會成本可不像課本裡的例題那麼簡單清楚,不僅不同的選項無法簡單的量化或換算成金錢、而且一個選擇後又隱含了一連串的選擇、別人的選擇也會影響接下來的發展。在這些交互作用下,這些機會成本不易評估也難以具體感受,如何估算哪一個是最佳的替代選擇,又如何解釋這個選項對我的價值?在選擇的當下,我們只能盡我們所能做一個夠好的決定,而哪一個是最好的決定或許只有時間可以告訴我們、或根本無從得知。
選擇和捨得是一體的兩面。我們常常把有機會得到、就算還沒到手的東西,當作是我們的東西。而且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擁有物品的價值。如何在決定一個選擇的當下,能夠對虛幻的機會成本全然的放下就是捨得。無法捨得,只會讓我們念念不忘、陷在可能性的幻影中、活在對過去的藕斷絲連,而無法使我們專注在當下,創造未來的可能性。倘若缺少了捨得,就無法讓我們的選擇完整。

人生只有70

憲哥在一開始給了每個人70萬來競標,你可以拿它來換任何你想要的東西。70萬是甚麼?70萬小時就是我們簡化過的一生時間。
省時間比省錢更難。錢可以存下來改天再花,但是當我們省下時間,卻沒有同時把它花在想用的地方,它就這樣不見了。我們一般不容易感受身邊時間的流逝,今天晚上當個沙發馬鈴薯,或許只覺得過了今天還有明天;錯過了今年的櫻花,或許想著反正明年還有春天,但卻何嘗有一次到櫻花樹下野餐。我們致力於提升單位時間使用的效率、卻又無法意識到時間的有限與流逝,往往使我們完成許多回頭看來不是首要想要達成的事情,而目標與理想仍然是那麼的遙遠。
我們無法完成所有的事情。在年少輕狂時,我們或許懷抱著滿腔的熱情,認為『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』,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『我可以做任何事,但不是每件事』。葛拉威爾在《異數》中提到「一萬小時定律」,一件事要做到專家的水準需要有一萬個小時的練習。扣掉睡覺、吃飯、嬰兒、上學…等等的時間以後,我們一輩子能夠真正做得好的事情不到十個,我們怎麼能夠這個也想做、那個也想做?結果可能就是甚麼事情都做不好。
70萬或許是讓我們開始能夠察覺、估量流逝時間有限性的工具。在臉書上流連、分享、按讚一個小時,就花掉這70萬的1個單位。而意識到這件事,就有機會讓我們想想這個1是否能幫助我們換到一生中期待換到的東西、覺知到手中的選擇權、進而拿回人生的選擇權。行屍走肉的過完3天,就花掉了72個單位,就花掉祖產的1/10000,在這樣思考的過程中,讓我們可以感受到時間上的有限與急迫性,或許在做選擇時可以更真誠的面對自己的真心,拒絕或許只是看起來還不錯的機會。

活在當下

人類的進化中獲得了想像和抽象思考的能力,藉由計劃、設立目標,我們建構了其他動物無法達成的文明。不過在現代的社會中,這樣的進化也帶來了詛咒。我們很多人總是無法擺脫過去的束縛、對明天的憂慮、或是關注在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上。或許在為客戶規劃保單的當下,想的是晚上該去看「不可能的任務」或是剛上映的「腦筋急轉彎」;而在品嘗乾式熟成紐約客牛排搭配黑比諾葡萄酒的當下,擔心的卻是隔天早上要向老闆說明的業務報告;和幾個月沒見的朋友喝個下午茶,一個在打candy crush,另一個卻是在對不斷往紙箱飛撲的maru按讚。或許不是我們的錯,只是因為時間不湊巧,我們就是無法活在當下。
        「以終為始」讓我們有機會成為卓越,避免虛耗或是原地打轉。總是有人告誡我們,別急著吃今天的棉花糖、一個月後就有滿屋子吃不完的棉花糖。『人多的路不要走,人少的路你敢走嗎?』走人少的路、忍著路途上的孤單與害怕,為的也是期待彼端的一片藍海。一生奔走、勞苦只為了功成名就的一天,但倘若人生在這一天以前就畫下了休止符、抑或期盼的這一天總是沒有來到,那我們的一生是否還存有意義?我們是否有辦法『活在過程,而非活在結果』?或許藉由天賦與熱情,我們可以把意義賦予當下、體驗神馳(Flow)的感受;走到終點固然很好,但是就算沒有了目標也是不虛此行。
        千利休以『一期一會』看重每一次的茶會,「一期」表示人的一生,「一會」則意味著僅有一次相會。人要活在當下,說時容易,卻是困難的功課。就算只是「坐著、規律呼吸」就好,但是我們的心就像是喝了三杯濃縮咖啡的猴子,一個人走過或是一則新訊息的提示音,就可以把心拉走;更何況心裡的念頭不時冒出:待辦事項、計畫、回憶、或是靈光一閃,或許還帶有些許的情緒。行動或許是收攝心神的一種解方,越是不熟悉、越有挑戰性的行動,我們的關注範圍會縮小、專注於當下的活動。當我們的文化總是要我們萬全的準備、譴責犯錯,我們下意識裡往往選擇了日復一日的慣常工作,心理想的卻是窗外的藍天;但不踏出大門便永遠無法伸展在蒼天之下。就算不是『一身懸命』的向標竿直跑,就算只有四成的把握,我們也該走出舒適圈、懷著熱情往目標邁進。就算沒有登上山頂,回頭鳥瞰還是一番風景。

結論


我們對人生的掌控往往比我們自以為的還要多一些。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我們握有選擇權;一旦疏忽了這件事,我們的慣性、惰性還有別人,都很樂意幫我們花掉這70萬。其次,選擇的背後都有它的機會成本;『我們可以做任何事,但不是每件事』,在審慎評估後選擇自己真正想要、或是真正必要的選項,抑或在情勢不明的時候設定停損或是其中分析,避免在人生的跑馬燈時只有無限遺憾。最後,人生還是動詞比較精彩;想做的事有四成把握就去動手,專注於當下、全力以赴,我們或許還是能『做到任何事』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