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5/27

【演講】演講筆記實戰講座,李宣澤


為什麼幾年來聽了數十場的演講,但是我感覺自己還是待在原地?這堂講座提示了可能的原因。

筆記的三個層次


筆記的目的無非是要記得,把當下傳遞給未來的自己或是別人。不過之前我的筆記總是局限於第一個層次的資訊筆記,想把流經眼前的資訊抓住,或許拿來記憶、應付考試、或是想在爾後再製或引用。但是只是一再製造出一本本不會再翻開、或是翻開來自己也看不太懂得筆記。偶而,在聽講的當下,會有靈光一現、或是觸動了情感、或是思想有了延伸。這些感覺或是聯想,只有在資訊與自身的脈絡產生了『視域融合』才會出現,而將這些記錄下來,就是第二層次的心得筆記。若是能在當下,將這時的感動化作具體可行的行動,不僅能夠將這些資訊內化,也能減少自己後來採取行動的障礙、增加將人生化為動詞的可能,這也就是第三層次的行動筆記。三者沒有高下之分,只是取決於自己的目標,但是我倒是想要嘗試看看第二與第三層次的心得/行動筆記。

進化到心得與行動筆記


由於資訊取得門檻的降低,資訊筆記不僅價值減少、也無法強調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性。而要進入第二層次,需要聚焦於當下的體驗,專注於現場氛圍與心的感動,經過視域融合與自己的詮釋,才能得到心得筆記的鑰匙。不過若是沉浸於這個層次,而無法與自身的行動相結合,總是容易流於清談或是嘴砲。若是能在動能最強的當下,擬定具體的行動方針,進入第三個層次,演講才有機會能在自己的人生上留下痕跡,不再只是一本闔上的筆記本。

三合一的分享


與人分享,若只侷限在資訊的分享,不僅無法達成差異化、網路上更清楚或是更詳盡的資訊垂手可得。因此同時將資訊與自己再製過的心得及行動一同分享,除了包含獨特的觀點與情感,或許更能為別人帶來啟發。要如何進行?老師在課堂上提示的『無/微劇透影評』或許是一個線索,另外老師自己分享的上課心得,大概也能提供如何進行的參考。

總結而言,在筆記中兼顧三個層次、而不是想要達到完美資訊的再現,以及能夠寫出有啟發性的分享,將會是之後的練習。

相關連結:

沒有留言: